• 我们的新时代
  • 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
  • 寻茶组内容
  • 临沂市人民政府

头条

您的位置:首页> 头条

临沂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孟庆斌谈努力打造乡村振兴“沂蒙样板”

时间:2018-11-09 21:17:20 作者:临沂民生网

今年以来,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”的重要指示,聚焦聚力重点难点问题,积极推动“五个振兴”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为深入了解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在各地具体实施情况,近期,山东省政府网对临沂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孟庆斌同志进行了专访。

QQ截图20181109090830

临沂作为山东人口大市、农业大市,是如何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,统筹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的?
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,对“三农”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,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,意义重大而深远。临沂作为山东人口大市、农业大市,目前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,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,全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、农业供给质量不高、基本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,必须抓住机遇,聚焦聚力,实施好这一战略。为此,我们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,全面落实省委、省政府“1+1+5”政策规划,注重从农业内外、供需两侧共同发力,统筹谋划、扎实推进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等“五个振兴”,着力打造乡村振兴“沂蒙样板”,努力让老区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、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、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。

一是加快“三产融合”推动产业振兴。乡村振兴,产业兴旺是重点。我们积极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行动,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提升农业产能和农民收入为目标,依托临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,走“龙头企业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的路子,大力发展农业“新六产”,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、科技园、创业园、田园综合体“三园一体”建设,让农业在“合纵连横”中延长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。今年,全市重点抓了30个田园综合体,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7家,建成市级农业科技园区99家、各类家庭农场3592家;成立20个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创新团队,认定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49处,发布临沂地方标准5项。同时,我们积极推进“大数据+农业”,支持发展农村电商,建设农博馆和农产品展销平台,办好永不落幕的农博会,争取三年内实现“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”全覆盖。

二是做好“五篇文章”推动人才振兴。解决农村人才资源短缺问题,根本在于促进城乡人才流动,支持各类人才留在农村,共同唱好乡村振兴大戏。我们积极推行“农村实用人才提升计划”,着力做好育、派、引、留、联“五篇文章”,鼓励各类人才在乡村舞台创新创业、各展其长。“育”,就是从今年开始,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,依托农业科研院校、职业技术学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,争取到2020年全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以上。“派”,就是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村企业挂职,并在全市涉农部门和科研院所选派科技服务员进村驻点,为农民创新创业提供支持。目前,全市已选派科技服务员2292名,其中,莒南县以选派科技服务员为主力军,打造“农科驿站”2个、“科技富民讲堂”3个,形成了“两站三课堂”辐射全县的科技支农富农新局面。“引”,就是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,对投向农村、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,市县两级单独建立台账、跟踪扶持。“留”,就是实施留乡青年创业三年行动计划,在创业培训、项目信息、小额贷款、政策咨询等方面向留乡青年倾斜,引导他们投身乡村建设。“联”,就是抓住建设浙大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的有利契机,聘请国内农业专家,建立农业技术联盟,联合开展农技推广服务。目前,已有8个县区成立了农技推广服务联盟。比如,临沭县组建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联盟,创新实施“1+1+1+N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(每个主导产业由1个涉农企业牵头,联系1个技术创新团队,组织1支农技专家团队,为N个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),目前已聘请省内外农业专家10名、选配县镇农技人员30名,服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184家。

三是实施“三大行动”推动文化振兴。坚持物质文明、精神文明一起抓,着力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提升农民精气神。实施沂蒙精神励志行动。把弘扬沂蒙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,通过组织农村党员和部分群众到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接受精神熏陶,推动红色基因更好地传承。目前,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已承接各类农村党员和群众培训班200多个,累计培训农村党员、群众3万余人次。实施乡村文化兴盛行动。修订完善《沂蒙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实施方案》,建设一批村史馆、民俗馆、乡村博物馆,培养一批乡土文化能人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,发展一批“沂蒙”特色文化产业,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、地域特色的文化源泉。比如,费县荷包、郯城中国结、临沭柳编、莒南石雕石刻、沂蒙小棉袄等文化产业以及郯城以二胡为代表的乐器产业园、费县奇石产业园等,已成为引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“新锐”。实施乡风文明提标行动。以绿色殡葬改革为突破口,扎实推进移风易俗,倡树新时代文明新风,力争2020年80%以上的村镇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。通过推行绿色殡葬改革,群众丧事花销由过去的平均3万元下降到2000元,《人民日报》、央视《焦点访谈》等中央媒体均作了宣传报道。

四是突出“四个环节”推动生态振兴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加快建立完善整治、修复、保护、提升“闭环式”工作链,努力还群众一片蓝天、一河清水、一方净土。在整治环节,扎实开展清理“散乱污”企业“回头看”活动,共排查“散乱污”企业8460家,关停取缔3318家,完成整改5031家,整合提升111家;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力度,加快推进危废集中处置项目建设,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和水肥一体化“两个示范”项目,确保年内全市危废集中处置能力达到20万吨,化肥、农药使用量逐年递减;严格落实“河长制”“湖长制”,重点治理1211条河流、901座水库;全面推进黑臭水体治理,24段黑臭水体全部开工整治,完成配套污水管网建设220公里,成功入围国家首批20个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。在修复环节,综合运用安全、环保、节能、质效标准等政策工具,曝光了63家“差评”矿山企业,完成了全市矿山采空区治理工作,争取两年内所有矿山达到绿色矿山标准;着力抓好退耕还林,加快恢复森林植被,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36.2%;健全完善生态补偿制度,共收缴生态补偿金0.57亿元、下拨1.5亿元。在保护环节,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,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、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;严格执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,坚持铁腕治污,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5.9%、13.7%、8.4%,超额完成总量减排目标任务;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,初步划定省级生态红线2197平方公里,占全市面积的12.8%;设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、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、县级自然保护区10个。在提升环节,用好土地增减挂钩、棚户区改造、移民搬迁等政策,优先将自然条件恶劣、“空心化”严重的村庄纳入改造范围,力争2020年建成1000个功能完备、配套齐全的新型社区;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复审、卫生城市创建和违法建设清理行动以及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等,力争每年重点建设10个美丽乡村重点片区、100个市级示范村、带动提升1000个村庄,努力打造“全域美丽乡村”。

五是抓好“三个建设”推动组织振兴。乡村振兴,治理有效是基础。我们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,坚持基层党组织建设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、乡村综合治理三位一体、协同推进,着力促进乡村社会充满活力、和谐有序。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。围绕配强一个好支书、选出一个好村委、建强一支好队伍,启动第三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,共选派1537名市县机关干部到776个村抓好乡村党建,累计培养后备干部1270名;今年又选派1200名同志到60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任职,实施经济薄弱村三年“清零攻坚行动”,争取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过5万元。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。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点,新培育经工商注册的农民合作社1.8万家,带动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,促进农民增收,壮大集体经济。积极发展农村各类中介组织,为农民群众提供市场信息、决策咨询、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服务。比如,临沭县金正大集团发起成立的金丰公社,是中国首家现代农业服务平台,在打造现代农业全价值链服务“新业态”的过程中,探索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“全托管”模式、以经济作物为主的“半托管”模式和农产品产销“全渠道”模式,并依托全国18个省份、69家县级金丰公社和1000余家县级金丰公社服务实体,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,有力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种植、适度化规模经营,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。抓好乡村综合治理网络建设。健全村规民约,教育引导群众加强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监督。积极开展“法律进村入社”活动,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。全面抓好“扫黑除恶”专项斗争,落实“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”制度,推进1.3万个基层网格实体化、2.7万名网格员专职化,推动“雪亮工程”农村全覆盖,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。

临沂在落实全省乡村振兴“三生三美”要求中,是如何突出重点寻求突破的?

主要是把田园综合体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,科学规划、有序建设、协同推进。田园综合体集现代农业、文化旅游、生态宜居为一体,是实现“村庄美、产业兴、农民富、环境优”的有效途径,与我省乡村振兴“三生三美”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。工作中,我们注重把握四个方面。一是注重以“规划”为引领。坚持“多规合一”,与城镇建设、土地利用、环境保护、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等规划相衔接,努力促进田园综合体差异化定位、特色化建设、可持续发展。去年,我们印发《关于加快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田园综合体建设指导文件的地级城市,规划建设了总投资600亿元的30个集循环农业、创意农业、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。二是注重以“为农”为核心。严格按照中央关于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规定,牢记“姓农务农、为农兴农”宗旨,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投资边界,处理好政府、企业和农民的关系,让群众充分参与,切实维护群众利益,达到地方得发展、企业增效益、农民有实惠的多赢效果。比如,沂南县朱家林原是一个条件非常恶劣的山区“空壳村”,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,我们投资7500万元统筹实施山水路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,吸引燕筑生态等18个创客团队入驻创业,通过搞有机种植、打造特色民宿、制作传统手工艺品、网上销售农产品、发展乡村旅游,充分让周边1.6万群众参与共建、收益共享,美了村庄、活了农业、富了农民,目前,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。三是注重以“产业”为支撑。坚持把发展循环农业、创新农业、体验农业与农耕体验、文化旅游、健康养老、科普教育、电商物流结合起来,着力打造多种业态,形成农业集约化、高效化发展格局。比如,兰陵县代村,充分利用城郊优势,积极发展观光农业、壮大集体经济,建设了山东唯一的国家级农业公园,农民通过土地入股、入园打工、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提高了收入,2017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.1亿元,村民人均纯收入6.2万元,连续举办了六届国际蔬菜产业博览会,成为全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典范,荣获“中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庄”称号。四是注重以“生态”为底线。田园综合体,底色就是“田园”。我们严格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和准入制度管理,注重优化田园景观资源配置,统筹农业景观功能和体验功能,努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、田园风光。比如,河东奥正田园综合体围绕打造“农业+科技+旅游”的农业迪士尼、城区康养圣地,注重保护改善沿沂河乡村田园生态风光,融合发展现代农业、田园康养、文化旅游和生态居住等业态,建成了总面积12平方公里的滨河康养度假区、生态景观带、特色琅琊园和5万平方米智能温室、300亩果蔬采摘园,实现了“三生同步、三产融合、三位一体”的发展目标。

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根本上是要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。从临沂来看,有近1.8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。临沂在脱贫攻坚中做了哪些工作,有什么成效?

实现乡村振兴,贫困人口不能缺席、落后乡村不能掉队。临沂是山东脱贫攻坚重点市,截至2015年底,全市共有贫困村568个、贫困人口44.2万人,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量均占全省的1/6。脱贫攻坚以来,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“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,决不让他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”的殷切嘱托,按照省委、省政府“紧盯黄河滩、聚焦沂蒙山、锁定老病残,集中力量完成脱贫任务”的部署要求,坚持既“摘穷帽”、又“拔穷根”,打了一场脱贫攻坚的新时期“孟良崮战役”。近两年来,全市实现减贫43.3万人、564个贫困村摘帽,贫困发生率由4.6%降至0.2%。在2016年、2017年省委、省政府对各市脱贫攻坚年度考核中,我市均获得“好”的等次。

一方面,坚持“摘穷帽”。带着感情和责任,整合社会和行政资源,调动一切力量帮助贫困群众尽快实现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。重点实施了“四联四建”:“四联”,就是干部群众联动、资金资源联筹、机关社会联帮、生产生活联兴,构建“大扶贫”格局。临沂人民素有爱党爱军、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,脱贫攻坚中也充分体现了一呼百应、积极参与的浓厚热情,在区域层面,我们把16个县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部分片作战;行业层面,由16个职能部门分别制定16个扶贫专项方案分线推进;机关层面,选派百名县级领导包镇、千名第一书记包村、万名机关干部包户;社会层面,有1230家市内企业自愿结对帮扶900多个经济薄弱村,759家企业设立“公益特岗”。“四建”,就是抓好特色产业项目、扶贫就业车间、金融扶贫平台、电子商务网点四个建设,拓宽群众增收渠道,让贫困群众就业有岗位、创业有帮扶、收入有保障。特色产业发展,就是引导贫困村、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“种养加”“乡村游”等致富项目,建成一大批“民宿村”“农家乐”。目前全市已实施扶贫产业项目3174个,总投资21.6亿元,惠及贫困群众23.3万户。扶贫车间建设,就是发挥临沂商城优势,组织商城商户利用贫困村闲置土地、空闲场所等兴办扶贫车间,吸纳贫困群众从事来料加工,实现“就近就业不出村、挣钱顾家两不误”。金融平台搭建,主要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,在全国发行首支社会扶贫效益债券,重点用于解决贫困村提升工程资金缺口的问题;实施“富民农户贷”,为贫困户按银行基准利率提供5万元以下、期限3年以内“免抵押、免担保、政府贴息”的贷款。电商网点布局,主要是引导“农户变网商、农村变货仓”,实现农产品“上行”增值、农民“触网”增收。我市素有“结艺之乡”称号的郯城县红花镇,通过与淘宝网、天猫网等合作,搭建电商服务平台,免费为贫困户推广和销售中国结,使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编织品成了网上热俏的“香饽饽”,仅手工编织品一项,该镇一年收入12亿元。

另一方面,注重“拔穷根”。重点抓了“四治”。一是治“慵懒”。大力弘扬沂蒙精神,引导贫困群众“宁愿苦干、不愿苦熬”,摒弃等靠要思想,切实提高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近三年来,全市有5900多个贫困户发展创业项目,实现自主脱贫。二是治“乏技”。开展教育增智行动,改善农村教育条件,让贫困家庭子女有学上、上好学,阻断贫困代际传递;加强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,让他们掌握一两门技术和技能,增强致富本领。脱贫攻坚实施以来,有4200多名贫困群众通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。三是治“伤病”。针对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占近70%的状况,我们统筹实施医疗健康扶贫,在全省率先推行医疗商业补充保险试点,市县政府为建档立卡的44.2万名贫困群众每人购买170元的“扶贫特惠保”,让贫困群众“小病不花钱、大病少花钱”。四是治“空壳”。围绕解决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,抓住集体资产运营管理这个切入点,推动专项扶贫资金转股金、村级资源转股权、集体资产转红利。去年,通过“三转”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100万元、村均增收6万多元。

打印